春节将近,不少年轻人担忧的不是老板能否兑现年初承诺的奖金,而是马上要回家见到催婚的父母,漠然和回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,如何面对和缓和,我个人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。
一、为什么父母会催婚
1、传统“孝”文化的影响
中国有句古话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,单看“孝”字,上面是老,下面是子,从字面上看就是孩子需要把老人背在身上,这其中要承担的不止是物质上的赡养,还有精神上的满足,这使很多老人都会要求子女在婚姻大事上要按自己的意愿来做。
2、任务化的中国式婚姻
关于中国的婚姻现状,台湾作家孙隆基在其著作《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》一书中,有这样一段阐述:“在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,一个人是不完整的,他甚至不能构成存在的社会单元,如没成过家的单身汉,大龄女青年、疯子等,他们会被社会排斥在家族体系之外,缺乏话语权,物质利益上也会被忽视,必须结婚生子构成一个完整的家庭,这个家庭才会构成一个被尊重的社会单元,存在于社会与家族体系中”。
由此看见,中国特色的婚恋目的不在于恋爱,而在于组建家庭,传宗接代。大部分中国人都会认为,自己一定要和别人活得一样,如果不一样,那就意味着自己不正常,所以,当身边的邻居或者七大姑八大姨问到“你家孩子还没结婚”的时候,这无疑直接触到了父母焦虑的底线。
3、内在对未完成事件的紧张感和驱动力
对于未完成的事,人的内在通常会产生着急、焦虑和紧张感,这会形成一种驱动力不断促使人去完成,放在子女婚姻大事上,父母在这种驱动力之下,会用不断的催促和逼迫的方式,来填补这个事情的空缺。
4、缺乏边界
现实中,总有些父母,他们会认为孩子就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或者延续,自己未完成的愿望,借由子女来完成,子女做的不好的地方,会认为是自己的缺憾,可是他们忽略了一点,即使是血脉相连,彼此也都有界限,尊重和接纳对方的选择,才是相处的本质。
二、如何有效沟通?
单向的理解不叫沟通,一方的说教也不是沟通,沟通应该是双方去寻找一个中间点,可以是一封信,也可以是一次纯粹的家庭聚会,或是一次安静的秉烛夜谈。
作为子女
1、我们一定要尝试换位思考。作为中国父母,想跳脱5000年的历史文化,终究还是很难的,他们不断催婚的背后,是无法放下的关爱,想看到自己的孩子组建家庭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。
2、明确自己的择偶标准。清晰的告知父母自己的想法,至少可以减少父母对我们的婚姻态度的猜测。
3、在沟通过程中,要让父母看到自己的努力,给他们希望。
4、调解自己的心情,让日常生活过得充实平稳。当你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,哪怕是远在千里之外,父母自然也会放心很多。
5、尊重父母,更要尊重自己,作为成年人,我们需要更加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,看到自己的需求,并且用平静的心态去顺其自然的获得,而不是在周围人的压力之下,盲目选择。
作为父母
1、可以适时的问问自己,向子女催婚,是完全出于关心他们,还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,如果子女知道自己择偶的方向,并且也在为此努力,那建议还是暂时不要再去施加压力的好。
2、要相信子女有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能力,中国的父母经常是无限制的延长对子女的“关心”,可是还有句话叫“儿孙自有儿孙福”,他终究是要自己一个人去生活,不可能永远在父母的安排和庇护下,作为老人,我们还是要明白,人都是要为自己负责的。
3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,充实自己的老年生活,老人辛苦一辈子,步入老年生活可做的事情也不少,去跳广场舞放松心情,去旅游开阔眼界,去老年大学学一门技艺,都是不错的选择,当老人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身上,也一样会发现自己不会像之前那么容易为儿女的事情焦虑了。
在催婚的背后,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双方的焦虑,而焦虑的根源,是害怕和担忧,害怕将来发生自己不想看到的事,但是将来的事我们可以预料多少,又能掌控多少呢?
结婚就是万事大吉么?
不是,婚姻只是一个外在形式,幸福才是一个长远的课题。
更深层次的了解幸福的本质,终究比表层的催婚来的更真实一些!